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:@hg4123

捐赠日军侵华罪证==-捐赠日军侵华罪证怎么判

2024-11-08 10:10:41 嘉定足球 纵乐怡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捐赠日军侵华罪证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捐赠日军侵华罪证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《走向共和》电视剧中,翁同龢不给北洋拨款,却让李光昭骗走了60万两银子,为什么后来却安然无事?

提问者对于历史常识一点儿都不具备!翁同龢与李光昭基本交集。这明明是谣言!

提问者三件事儿杂糅在一起,其一,历史影视剧的好与坏;其二,翁同龢不给北洋拨款对不对;其三,李光昭事件与李鸿章关系。同时,还有诸多错误之处。

其一:李光昭事件发生于1874年,北洋海军刚刚开始筹建;

其二:翁同龢1885年禁止全国海军购买“西方武器”并非只针对北洋。

(1)为了洗白而肆意歪曲历史,影视剧的编剧和投资方有创作自由,但不代表有洗白的自由

这个桥段是某部专门为慈禧和李鸿章洗白的电视剧编造的桥段。该剧有诸多编造历史的情节,例如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杀了给自己舔过疮的老下属,实际上那人根本就没被杀。再如李光昭骗翁同龢应该是李光昭骗同治皇帝。

捐赠日军侵华罪证==-捐赠日军侵华罪证怎么判

影视剧可以为了情节需要,将不是同一时期的故事串联在一起。也同样可以虚拟故事情节。但对于历史影视剧来说,特别是打着正史、“还原历史真相”旗号的影视剧就不该如此了。因为你至少要名至实归。

该剧在回答为啥从“甲午战争”以前的鸦片战争、洋务运动开始,该剧的编剧说内容太多太庞杂。但却不厌其烦地或虚拟或嫁接一些细节来描摹“让中国从不弱变弱的慈禧、李鸿章”的不容易,扩大化保守派的无能,弱化改革派中的诸如左宗棠一派对李鸿章一派的批评等,这本身就是希望让“甲午战争”的两个最大责任人慈禧、李鸿章获得洗白。

从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到现在,李鸿章的幕僚、后代、粉丝们就不断地给找他找“替罪羊”:如翁同龢、左宗棠(收复新疆耽误了十多年后的甲午战争、耽误了海防)、丁汝昌(指挥错误)、邓世昌(鲁莽撞船、人性不行)等等。

总之,李鸿章这位甲午战争时期,我方前线总指挥对失败竟然毫不承担责任,而且还是民族英雄。真让人大跌眼镜。

(2)李光昭事件简述

1873年,同治十二年同治两次下诏重修圆明园。次年修复工程开始。木材、茶叶商人,在安徽捐钱买了知府衔的李光昭在1873年下半年来到北京后,通过内务府大臣诚明、堂郎中贵宝、笔贴士成麟等那里探听到了重修圆明园的事情。

李光昭立刻称愿将自己几十年贩运留存下的好木头(价值数十万两)捐给朝廷并且运到通州。其后,李光昭私刻公章(关防)在四川、湖北、广东和香港等地招摇撞骗。从香港法国商人那里买了五万四千余元的洋木,浮报三十多万两向清廷汇报。

因为没有钱付款,他就以木头与商议的材料不符为由拒绝付款。最终,法国在天津的领事照会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。同治十三年七月初六,同治命令李鸿章查办。最终,将其判斩监候、秋后处决。

那时的翁同龢任在弘德殿行走,补内阁学士,虽然有权力但主要工作是负责科举问题,对圆明园重修问题既没有发言权,也不掌管户部。基本上与李光昭事件没有交集。翁同龢反对重修圆明园。

结束语

至于翁同龢和北洋黄海海战之间纯属胡言。甲午战争失败主要是光绪抵抗派和慈禧、李鸿章等投降派之间政令不统一,淮军在李鸿章授意下“自保心理”。海战失败也不是因为10年没有买武器,而是因为李鸿章“避战”思想导致。

翁同龢为了救助黄河水灾上奏清廷下令全国除了慈禧和光绪外,皇亲国戚、文武官员、有钱商人进行捐款,要求海军不要再购买西方武器(请注意是西方武器,自造不算)。光绪和慈禧同意,开始施行。之后,再次延长。由此造成中国海军10年未增加这方面开销。但是,却因此挽救了数百万人性命。

因此,翁同龢做得很对。给北洋海军一个“宇宙第一的舰队”在李鸿章率领下,也不会被贪腐腐蚀(甲午战争后,李鸿章才为了保命把贪腐的北洋800万两白银交了出来),兵无战力、人物斗志!

其实,这只是电视剧里编出来的情节,“李光昭案”发生的时候,翁同龢还没权力拨款。

(翁同龢)

电视剧《走向共和》中有这么一个情节:光绪年间,修颐和园的时候,需要采购一批南洋木材,但是当时的庆亲王有难处,非常头疼。正在这时候,一个名叫李光昭的商人来了,他送了一套小四合院给小德子,就被引荐给了庆亲王。

李光昭说自己的手里有一大批南洋木材,而且质量很好,可以提供。庆亲王自然很高兴,李光昭这就拿到了批文。然后,他又筹措了10万两银子,直接送给了李莲英。李莲英于是给李光昭出主意,怎么才能拿到户部的钱。

当时管户部的是翁同龢,不会收受李光昭的贿赂。于是,李光昭花了几百两银子,把翁同龢极其父亲的书法作品编成了书送过去,又各种吹捧翁同龢。结果,这种方法正对翁同龢的脾气,本来要拿给北洋水师买炮弹的60万两银子,直接批给了李光昭。

(电视剧里李光昭准备的“书法集”)

结果,李鸿章盯着这事儿呢。他在海关抓住了李光昭,一审就知道了。李光昭买木材报价40万两,实际花了5万两;运费报价12万两,实际花了1万两;海关费用报价8万两,实际支出4万两。

这60万两银子,实际花了10万两。剩下的50万两,庆亲王、小德子、李莲英等等各路管员,李光昭都要花钱打点,结果自己到手的不到10万两。

也难怪李光昭抱怨:那些王爷们,当官的,身不动,膀不摇,50万两的赚头,他们一下子拿走了40万。可这活是小人干的,风险是小人担,还得对他们千恩万谢……

唉,李光昭也委屈啊!


那么,事情真像《走向共和》所说的这样吗?

实际上,编剧是把两个不同的时期的事儿,杂糅到一起编出了这一段内容。李光昭案确实有,但具体的发生时间是同治年间,重修圆明园的时候。

电视剧中说修颐和园,那是后来的事情,和李光昭完全没关系了。

(圆明园复原图)

真实的李光昭案大概是这样的:1874年3月,圆明园重修。当时清廷内忧外患,南边要对付法国人,西边左宗棠还要平叛阿古柏,日本此时也开始侵略台湾……朝廷缺钱。

这时候要重修圆明园,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。此时,李光昭粉墨登场了。他原本是个商人,花钱捐了个“候补”官,这时候听说圆明园重修需要木材,觉得是个赚钱的机会。

于是,李光昭买通了内务府人员,说自己的要“报效”价值三十万的木材。拿到批文之后,打着“奉旨采办”的旗号南下做生意了。

李光昭本想利用这身份赚一笔,但是生意做的不太顺利,没赚到钱。要“报效”的木材还是必须拿出来的啊,李光昭直接私刻了“奉旨采运”的印信,还以“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”的身份,找外国人购买木材。

此时,李光昭没有钱,他签了五万多元木材的合同,就付了一点定金,然后让对方先把货运来,再付钱。此时,李光昭跑到内务府,说自己订购了价值三十万元的木材。之后,他又找理由,说外国人提供的木材尺寸不和,不能提货。

其实,李光昭此时已经穷途末路,之前声称要“报效”木材,只是想利用“奉旨采办”的身份,能赚一笔大钱,然后随便买一点便宜的木材送过去,也就交差了。但是这时候,钱没赚到,还要给内务府送木材,怎么办?狗急跳墙呗。


然后外国人不愿意了,直接要求清政府给个说法。

(李鸿章)

同治帝一听就恼了,让李鸿章严查此事。李鸿章本来就反对修圆明园,趁此机会严查此事,李光昭斩监候,秋后处决。而且,此时引起了朝廷官员对重修圆明园的集体反对,闹得很大。

后续的事情就不细说了,总之,李光昭这个案子是存在的,但是和《走向共和》所演的不一样,更没有翁同龢被骗60万两银子的事情。

李光昭案发生的同治年间,翁同龢还不是户部尚书,根本管不了钱的事情。

当然,此文不是为翁同龢“洗白”,可以很明确的说,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战败,和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矛盾有直接关系。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的事情,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

不过,就事论事,翁同龢被李光昭骗了60万两银子的事情,是假的。

翁同龢作为咸丰六年状元,后最高位居光绪帝师,一生清廉正直,却因奸商李光昭承建颐和园,想要贿赂他,本来直接送银子,招到翁大骂赶出,后了解到翁喜欢书画,文人爱名,故投其所好,被李骗走拨款五十万两。晚年贫困潦倒,靠友人接济度日。晚年其能安然无恙,笔者认为有两点:其一,作为帝师有这份情面在,况翁一生为官为人并无大错;其二,一生积攒的好人缘,乃至犯事,有人为其求情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捐赠日军侵华罪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捐赠日军侵华罪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